馬拉松為什么這么火?本網(wǎng)在新年伊始,聯(lián)合“油和米七日談”公眾號和三和茶業(yè)舉辦線下沙龍,邀請到了馬拉松參賽者、賽事組織方、學者、媒體人等一群“愛馬”人士聚集三和茶業(yè)中歐文化沙龍,分享了他們的“馬拉松故事”。[詳細]
魏為燚: 我插一下,就像現(xiàn)在社會提倡閱讀,我在跑步的時候有著跟閱讀一樣的愉悅感。平常我在讀書的時候讀到一些彩的內(nèi)容,會產(chǎn)生一種心理上的愉悅。跑步的時候也是一樣,跑著跑著也會產(chǎn)生相似的快感。在我看來,讀書和跑步帶來的快感真的是很相似的。我在跑步時不覺得是在付出,而是在汲取。跑一場馬拉松下來,就好比讀了一本大部頭的好書一樣。 。
曾念長: 我剛才講的這種過剩,實際上我是還沒有說完,這種過剩的背后就是一種空缺。為什么?你可能一個人背后需要有那么多的精神支撐,但是因為某種社會環(huán)境,比如說,職業(yè)的方向,人變單一了。它把你壓縮了,把你壓縮了你就產(chǎn)生相對過剩了。本來我應(yīng)該心靈是那么豐富的,但是沒有。就像他講的,突然間感覺到一種精神上的失落一樣的,你被壓縮了就會產(chǎn)生相對過剩了。然后你通過跑步這樣的行為去追求一個更加豐富的心靈來填補你,這背后實際上是一種缺失。表面是一種相對過剩,其實是一種缺失。
張錦炎: 還有很多程度上他實際上是一種壓力的釋放。
曾念長: 我們生活的空間可能上是很狹窄的,這就把你壓縮在一個很單調(diào)的狀態(tài),然后你通過跑步這樣的方式。當然,我都只是一種猜測,我對這東西沒有深入研究。我今天早上也在考慮一個問題,為什么最近詩歌那么火,沒有什么用,沒有任何用處,他純粹不是為了消費,而是消耗。
魏為燚: 80年代、90年代詩歌那么火熱,跟現(xiàn)在的跑步熱可能根源上的原因是一樣的。精神需求大過身體的需求。對個人來說,你說寫詩能產(chǎn)生什么價值?跑步又能產(chǎn)生什么價值?我乘出租車去參加馬拉松,司機師傅問我一大早去做什么。我說我去跑馬拉松。“跑多少?”“40公里!彼f:“有給你錢嗎?”。
林洪圖: 我是一個鄉(xiāng)村小學教師,如果我沒有跑步,沒有參加馬拉松,那我的生活圈范圍不會超過直經(jīng)10公里的方圓,然而因為跑步,參加了馬拉松,我走了出去。我熱愛上寫作,我看到一個更寬闊的世界,認識到了很多的朋友,跑步改變了我,馬拉松讓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。
主持人
林長生:
這一下子談到快5點半,我談一下我的感受。我覺得還有一種就是,現(xiàn)在是互聯(lián)網(wǎng)+時代,科技這么發(fā)達,跑步還可以成為一種炫耀的方式,發(fā)發(fā)微信,微博,還能互動,很多種方式。但我個人而言,跑馬我是報了名又沒去,可我至少辦了三年的游泳卡了。我的感覺是這樣,我不斷地帶動身邊的人,但是到最后沒有一個人跟我到現(xiàn)在。但是,我每次克服自己的惰性去游泳池的時候,尤其是冬天和雨天,我就覺得像是接受洗禮一樣,非常舒服。我都是先沖點冷水,然后沖最冷的水,做好預(yù)備再去游泳池。游泳完,你就會覺得太爽,太舒服了。但是,大冬天你在家里一脫衣服就會覺得,哇,好冷的感覺。
魏為燚: 像我們,冬天早晨起來跑真的也很難啊,跑上幾公里就渾身是汗,而其他人都還穿著厚厚的羽絨服。跑步貴在堅持,我之前跑步很隨意,有時間就多跑,沒時間就少跑甚至不跑。今年我制定了一個跑步計劃,不管天冷天熱都要堅持跑步,希望自己能一直持續(xù)保持良好的狀態(tài),直到下一屆福州國際馬拉松。
張錦炎: 如果有機會讓你看看,我們那就有個同事到現(xiàn)在為止還穿短袖
主持人
林長生:
每次的沙龍我們都舍不得結(jié)束,但是我每次都強硬地,很殘酷地打斷大家,畢竟是一個小集體的行為。沒事,我們隨后隨時可以再聚。那我們先在橫幅上簽個名,留個影,今天的沙龍就圓滿結(jié)束了。
謝謝大家!